一年端午至,户户粽飘香 端午节深圳有哪些习俗?

发布时间:

2023-03-30 13:40

  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,流传至今已有是二千多年的历史。每当端午节到来,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活形式的活动,其中以包粽子、赛龙舟、佩香囊、悬艾叶、挂菖蒲等是最为普遍。
  端午节,在深圳地区历来都受到当地人的重视,客家人俗称之为“五月节”,广府人则称为“端阳节”。据清康熙《新安县志》记载,“五月端午,酿角黍,傅艾虎,制龙舟竞渡”,说明了深圳人过端午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,同时也反映了节日内容上有自己的特色。
  包粽子
  包粽子,吃粽子,是端午节流传最久,也是最普遍的活动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,味道多样,形状各异。深圳客家人包的粽子主要以咸粽和灰水粽为传统。咸粽是外用芒叶包裹,内料则是在糯米中加入花生碎、绿豆、红豆、莲子、冬菇、虾米、咸蛋黄、五花肉、食盐等材料,一起混合、搅匀后,放在锅里煮熟上几个小时,待冷却之后,解开即可食用。灰水粽相对于咸粽来说,其工艺程序要复杂些,首先要上山采集大叶榕、江油麻树、黄豆等植物叶子,待晒干烧灰后,加水搅拌混合、过滤提炼出来的灰水,将糯米放在灰水中浸泡一天后,用箸叶包裹,再放到锅里煮,煮出来的粽子就会变成金黄色,吃时打开粽叶,粽香喷鼻,入口油而不腻,糯而不粘。在石岩的客家人,还在粽子的正中间会放入一小段红色的苏木。灰水粽煮好后外层金黄剔透,里面由于有苏木的红颜色渗透出来,粽子的中间会有个非常漂亮的红心,味道微苦,色彩诱人。这些粽子,除了自家食用外,还可以用来招待亲朋,馈赠乡邻。随着社会发展,现在的粽子也加入众多现代元素,各式风味的也不断出现,五花八门。
  “扒龙舟”
  深圳地处珠三角的东岸,河溪水涌交错,山湖海湾棋布,分布在着西乡河、石岩河、观澜河、龙岗河、坪山河、葵涌河、布吉河等河流,河水满盈,水质清澈,是各地“扒龙舟”的好地方。
  在深圳东部、中部的客家聚居区,端午节来临之前,他们就要做好的“扒龙舟”的准备工作。传统的做法就是,“初一龙船起,初二龙船忍,初三初四游各地,初五龙船比”,待这些准备完毕,到了初五便是龙舟赛的高潮。这一天,方圆百里,数十支队伍汇集比赛地点,成千上万的周边群众前来观看。在村里长者主持下,锣鼓喧天,龙舟竞技,热闹非凡,场面壮观。“扒龙舟”作为深圳客家人的一项传统活动,在中断多年后,现在也得到逐渐的恢复,特别是在2008年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和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后,“扒龙舟”活动也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活动,如今在龙华新区的观澜河、大鹏新区的南澳等地,每年都会举办“扒龙舟”比赛,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看。
  “洗龙舟水”
  端午节时,南国的深圳,天气炎热,人们喜欢到河里、海里泡水,俗称为“洗龙舟水”。在深圳客家人的观念中,“龙舟水”有着三重含义,一是龙舟寓意吉祥,平日又放在祠堂里,龙舟划过的水,被村民们认为是大吉水,端午节的河水、海水成为了“龙舟水”;二是端午时节的雨天较多,天上降雨也叫“龙舟水”;三是在沿海地区的海域,此时的日潮最大,向称“龙舟水”。因此在深圳民间习俗认为,洗龙舟水能够医治皮肤病,并且当天任由水浸、水淋也不会感冒,故端午节午饭后,年轻男子都会到河里、海里洗澡,并带上粽子、茶果,边吃边扔到水里。在坪山的客家人,小孩子还得在头上擦上少许硫磺以辟邪,大人还叮嘱几句,“快快去,快快转(回),冇灾冇难”,象征着让溪水把不好的事全部带走,让小孩快高长大的意思。女性则只能挑水回家洗,以了“洗龙舟水”的愿望。
  龙舟水在当地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,让吉祥的龙舟水浸泡着自己,吉祥如意、万事亨通。年幼的孩子们和老人们即使不能跳进水中,也会自觉地用手捧水浇在自己身上,一些婴儿则在母亲的双手中被托着浸泡龙舟水。
  “转妹家”
  “转妹家”即客家话的“回娘家”之意,是指出嫁后的女儿在春节期间,要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。与其它客家地区不同的是,深圳客家妇女除了大年初四这天要“转妹家”外,她们在端午节的第二天也要回娘家一次,两者同等重要。端午节的第二天,即五月初六,这一天,年轻“新抱”(媳妇)们带着小孩,用扁担挑着粽子、猪肉和水果等,回娘家向长辈贺节,因此端午节在深圳客家人中也被称为“担粽”节。带的粽子数量不限,但一定要是双数,父母、亲戚收下粽子后也会回赠一些粽子,交换口味同时比较做粽子的手艺。回到娘家,父母亲、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说家常话,非常热闹、温馨,其乐融融。
  佩香囊
  五月是毒月,初五是毒日,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,居“三毒”之端,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,五毒蛇虫开始活跃。民谚云“一过端阳,棉被入箱”,处于亚热带地区的深圳为适应这炎热的天气,为此采取各种措施防毒、消暑、避灾,而逐渐形成了“佩香囊”的风俗。香囊是一种香包,内装沉香、朱砂、苍术、白芷、细辛、丁香和雄黄等,有的还配上各种香料粉。香包的外层用不同颜色的布缝制成吉祥动物,如龙、虎、鸡、兔等,再加上刺绣,用一条丝带挂在胸前,直到“暑期”结束。在石岩等地,还用五彩丝强成小网兜,里面装着用各种植物染料染红的鸡蛋,具有神祕的驱邪迎吉作用。小孩子在这天就挂着蛋袋,带着漂亮的水果、粽子,结伴去洗龙舟水,既喜庆,又吉祥,流传至今。
  挂蒲草
  菖蒲、艾草和大蒜,被称为“端午三友”。端午期间,时近夏至,天气转热,空气潮湿,蚊虫滋生,疫病增多。菖蒲、艾草的香气起到净化环境、驱虫祛瘟作用的,因此在端午节当日一早,人们便将菖蒲、艾草扎成人形,悬挂在门前,用以祛鬼禳邪、保持健康。由于深圳地处南方沿海地区,各种植物资源丰富,因此除了上述三种植物外,深圳客家人还把榕树叶、香茅草、柚子叶、黄皮叶、柏叶、桃枝等八种药草,捆绑一起悬挂在门上,称为悬“百草”,为“榕(勇)”、“柚(佑)”、“桃(逃,避)”之意。在布吉街道一带的客家人,还采集“百草”,将其煮水洗澡,来除湿去毒。在以前的端午节,深圳客家人还把菖蒲切碎,伴上雄黄,一起浸入酒中,到节日时便可饮用,但这种习俗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。
 
  深圳客家人是我国客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们的先辈从中原一路走来,先是到了闽粤赣等地,在明清时期再从闽粤赣来到了深圳。受环境变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,在历经300年之后,他们逐渐从“山客”向“海客”的转变,一方面继续保留着客家人传统的文化生活,另一方面,又创造性的结合地方的环境特点,形成了有其独特色彩的民俗生活,既是深圳客家人民俗生活的反映,也是深圳“滨海客家”的文化特色。
 

推荐新闻